Quantcast
Channel: 非马手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6

[转载]佳作选评之七(10个)

$
0
0

注:本期佳作选评中有一部分(6个)原是为网络诗选近期网络版准备的,后因版面关系未能入册。如等下月刊再发,则作品或显陈旧。便又加了几个,一并发在本博,供大家品读交流。委屈几位了。呵呵。下月佳作选评我再另选新鲜作品。问候并祝福各位诗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咏梅。

 

作品一:

幻觉

作者:雷文

 

那些写好的文字,并未寄出

原因是树叶的响声,郁金香的左顾右盼

都是来自风的压力

我怀疑自已,—直在当年你飘起的

长发中断章取义

有些被动的结果,让我读出暗示

 

多年以后的黄昏,我在街道上看到

寂寞的路灯,为黑夜打开眼睛

电流到达的时间,恰恰是

漫长的—天。原来,你仍是

灯光下的—枚影子,忽远忽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b0b4350101dfz8.html

 

简评:

这首诗被郑老板拿去网络诗选示众,大多数人说它是好诗,还有人专门为它写了简评。我不喜欢人云亦云,却也想不出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攻击”一下,只有心甘情愿地认定它是“好诗”。

我看到的“好”,大概有这么几条:

一是抒情的漫不经心。这与男人作派很协调:明明心里有事,却顾左右而言它,不直接,但不代表没有——“你仍是/灯光下的—枚影子”,这一句透露出了心思。漫长的、寂寞的一天,原来都是因为“你”,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你”仍在“我”的心里,但也只是以“影子”的方式存在着,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忽远忽近。

二是叙事的点到为止。这与诗歌的美感密切相关,太过絮叨的细节会影响诗意。诗人点到了“树叶的响声,郁金香的左顾右盼/都是来自风的压力”,这么几个字,已足以还原一个故事。迫于周遭的压力,心生犹豫,写好的字都没有寄出,心没有表白,一场暗恋无疾而终。

三是诗句的纯净不杂。这是我喜欢这首诗的重要原因。全诗共两节,没有娇柔做作,没有无端生发,就事论事,着力集中。这与拐十八道弯翻十八道岭才看到一汪清水的诗相比,更直接更耐读。至少,读起来没有被人强行牵着走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呵呵。

有过此类经历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共鸣,这样的“幻觉”估计也曾有过。一并祝福!

问候雷文!我一直在跟读你的诗。你会一直在我的关注之列。加油!

 

————————————————————————————————

作品二:

初春的缅怀

作者:栖代

 

遭遇那个春天  我无意捕获了

一只蝴蝶  又放飞了一只

我知道  它们不同

为此  我久久停留在梦里

 

有风月流觞  有残雪压枝

那些往事的伤疤  在暗处

泛着冷冷的光

我的堕落  就从这个春天的第一夜开始

 

这残酷的季节  左右了我

几根白发的长势

我的青春  已被飞上枝头的一只羽毛

划伤

http://blog.sina.com.cn/u/2668022661

 

简评:

一直喜欢读栖代的“史地”诗,人物逼真,地域性强,语言生动风趣,很有意思。

又读栖代时,却在这首诗里发现了些许的忧伤,这是他抒情的另一面吧。这首诗不长,可见栖代也是一时触景生情,但又不愿久久沉浸于忧伤之中。干练,沉寂,意味深长。

“无意捕获了/一只蝴蝶  又放飞了一只”——诗人,你想说什么,你又想隐藏什么?或许是可解的——捕获的未必是称心的,放飞的却又不一定是舍得的,人生无法两全,阴差阳错才成就了命运,于是才会“久久停留在梦里”。

“往事的伤疤  在暗处/泛着冷冷的光”,却又奈何,春天还是照样来临,只作一次缅怀吧。

“飞上枝头的一只羽毛”,无足轻重却又生生存在的东西,它照样能“划伤”人的青春。留下想像的余地给读者,够好了。

问候并祝福诗人,栖代——“期待”(谐音)更多佳作。

 

————————————————————————————————

作品三:

兄弟

作者:张吉夫

 

我是你植入泥土的

兄弟

我是你最近的思念,最远的距离

我们曾在同一片积雨云下沐浴

在同一片阳光下,仰面

在同一条时光隧道中,爱我所爱

形影不离

我熄灭了所有的燥热

来吮吸这泥土的芬芳和水分

来听地下河,最深沉的歌唱

我在春天

归纳杨树根须盘错的逻辑

摇曳莺飞草长的,满头思想

我在泥土中,操纵着向日葵的方向

你对我的造访,是云雀在枝头的停靠

我对你的仰望

是青草对阳光的回眸

和与露水的拥抱

我胸腔喷涌,受着泥土的挤压

兄弟,我是你植入泥土的兄弟

是你逝水年华的

追忆

http://blog.sina.com.cn/u/2549679470

 

简评:

印象中吉夫的诗风是意象写作,却又读到如此直抒胸臆的诗作,倒也觉得眼前一亮,为男子汉之间的友谊而啧啧称道。

最神奇之笔是“泥土”一词的选用。在这首直接抒情的诗中,这个隐喻有着别样的内涵与作用。植入泥土的,必会生根,必会发芽,必会相互牵扯并牵挂。这样的兄弟,人生能有几何?这样的“泥土”又能有几抔?三分缘分,七分锻造,“泥土”便成了友情的根基,能够同时植入这样的“泥土”里,此生,幸也。

故此,要珍惜,要享受,要“吮吸这泥土的芬芳和水分/来听地下河,最深沉的歌唱”,于是“胸腔喷涌,受着泥土的挤压”。

最要命是的,诗人将“兄弟”放于被自己仰视的位置——“你对我的造访,是云雀在枝头的停靠/我对你的仰望/是青草对阳光的回眸/和与露水的拥抱”——可见诗人对兄弟是既爱且敬,这种情怀更让人赞叹。

不多说了,这“逝水年华的/追忆”值得珍惜与歌咏。问候并祝福吉夫。

 

————————————————————————————————

作品四:

静物

作者:绿袖子

 

一块红布,一枚素戒

躺成无形的瓦霜

相互吸引,相对静止

象画家笔下的冷呼吸

一枚素戒,一块红布

躺在古代的怀里

却走不进同一个月亮

她的心叮当着响

一块红布,一枚素戒

挂在西风上,掐手间

在她的胸堂融进夕阳的旧事

沉默的语言,蒂落

http://blog.sina.com.cn/u/2598716655

 

简评:

 

袖子的诗总是与艺术有关,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这首诗最要紧的是两个词:“红布”、“素戒”。“红布”似乎与“红尘”有关,又或与“女人”有关,甚或可能与“婚礼”有关(红盖头)。“素戒”似乎也与“情”相关,没有镶嵌宝石的戒指,质朴,专注。当这两个物品“躺”在一起却又保持距离的时候,必定是有着一段特别的故事的。袖子在诗中这么描绘:

“无形的瓦霜/相互吸引,相对静止/象画家笔下的冷呼吸”、“躺在古代的怀里/却走不进同一个月亮”,故事的基调就被勾勒出来了——无奈、忧伤、无助、静默。“静物”的特性呼之欲出,诗题显得水到渠成。

“一块红布,一枚素戒”在诗中被三次重复,顺序略有调换,是反复的叹喂,彰显了内心难以开解的纠结。让我们猜测故事的缘由:两情相悦难相守,恨不相逢未嫁时。又或是:相爱时短,相思时长,待有心时人不再。

这宿命,怎一个“难”字了得……

 

————————————————————————————————

作品五:

呈现

作者:万碧-立原依依

 

耳朵,呈现一个好词

聆听,唯有黑衣做了替身

现实止步明月升起,梦落地成就岛国

水是一面,梦是另一面

 

河流到了,地名还没有修改

大地,时代,真理不是顺口的词语

总要留一条河流修改自己

规劝文明。烽火台盛开烽火台。鸽子盛开鸽子

 

但是,我不模仿盛开

如果午夜,梦是停顿的墙

我在任何一面墙里

都能摸到你的脑袋,小脚和嘴巴

如果,我一直摸下去

就会摸到你身上的伤病,耶路撒冷,巴山蜀水

希绪弗斯和石头

 

我无法逃过左边的树,去怀疑右边的河流

你赐予我们的河流,苍茫得

泄露了高原的心跳

让我的夜,胆敢在你的身上

打开一扇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97f580102e8f1.html

 

简评:

这首诗应该算是依依作品中比较厚重的一个。她的诗大多冷静、感性而细腻,而这首诗则涉及人类文明中有关“冲突”的部分,内隐、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耳朵”、“聆听”、“黑衣做了替身”,开场布局,让人联想到天主教里的“忏悔室”或者叫“告解厅”,这就使得诗题“呈现”有了神圣的意味。究竟要告解什么样的原罪呢?

依依对隐喻的把握比较谨慎,抓住几组对立制造冲突——“现实”与“梦”,“水”与“岛国”,“烽火台”与“鸽子”,将是非选择题交给读者。

诗人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含糊的路径:终止善恶循环(“我不模仿盛开”),在午夜的梦里寻找精神之“原”——“你”,纯洁的、伤痛的、神圣的、坚强的、真实的……“图腾”。这是灵魂的最终皈依(“让我的夜,胆敢在你的身上/打开一扇窗”),或许这才是诗的真正内核吧。

问候并祝福依依。原天下安宁,岁月静好。

 

————————————————————————————————

作品六:

龟山记

作者:马启代

 

——走近它,就感到龟山的身子动了动。你说

“龟山的前身肯定是个灵物!”

 

“我必须低着头才能听到它的心跳”

世道不公,必有异象

 

坐在它的骨折处,一推就能推倒几栋楼盘

我听到哗哗的大水从史书里退去

 

……又看到人欲的潮水在不停地涨上来

“龟山不是煤山,我也不是皇帝”

 

要把一个王朝吊死,是否只需要一根草绳

然后,有人偶然打个结

http://blog.sina.com.cn/u/3007954985

 

简评:

启代的诗我读得并不多,但这首给我印象很深,大概是因为他的曲笔,而这种曲笔又深刻而尖锐。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能读到现实的影子,不需要更多解读与赘述。我要说的是,他的这种书写方式,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涉及现实的诗,可以不用写得那么“咬牙切齿”、“怒目圆睁”,只需轻轻点到几个关键的穴位,温柔一刀即可封喉。

“龟山的前身肯定是个灵物!”——“世道不公,必有异象”,借灵物之口写出对世事的判断。

“推倒几栋楼盘”,呵呵,会心哩。泡沫一样。

“大水从史书里退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水退去,你想到了什么?

“人欲的潮水在不停地涨上来”,补记“煤山”,有所指,亦无所指,却指得更多、指得更广。

“要把一个王朝吊死,是否只需要一根草绳/然后,有人偶然打个结”,意味深长,那根草绳会是什么,谁又会去打一个结? 

现实于历史里穿梭,不碰个头破血流怎算个事?龟山,你真的动了动吧?

问候启代。

 

————————————————————————————————

作品七:

黄昏之诗

作者:蓝色星空

 

这是音乐的后半部分

我在道路上行驶

 

傍晚,不起眼的城市

太阳跌落在小草上

榕树伸长脖子呼吸着

我微笑,看星星

从大楼背后升起

 

穿过城区的路,这里

覆盖着铁的孤独

被蛙鸣渗透的黄昏

因而把我移动

 

忽然出现的寺庙

月光中的百合,楼房

匍匐在民工的骨架上

花圃中央,灯光

向地下室流泻

 

我的小区,黑暗像雪

一样漂流下来。我听见

几个人在大声议论着H7N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b39e5e0101cxkn.html#comment2

 

简评:

星空的作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令人欣喜。这首诗在叙述的节奏上把握得已经比较好了,没有压迫感,又不是太松懈,让人感觉很舒服。

既然是“黄昏之诗”,必是要赋予其“诗”的内涵的。于是,她聪明地将黄昏幻化成“音乐的后半部分”——如果将一天听成了一部音乐的话。而音乐的高潮与结句都会在后半部分出现,这让人更加有所期待。

即使没有高潮部分,就这么顺势流淌着,不是也很让人感觉惬意吗?就算是“不起眼的城市”,太阳、榕树、星星……一个都不能少,而且那么让人心动。平凡的尘世,诗意的生活——正是诗人眼中的美好境界。

铁的孤独与蛙鸣相对成趣,动静结合,自成一景。最让人心动的是“楼房/匍匐在民工的骨架上”,诗人悯世之心,与先前出现的寺庙一样,都是“月光中的百合”。

“黑暗像雪/一样漂流下来。”这样的比喻已经很见功力。黑暗是黑的,而雪是白的,两者之间有极端的反差,诗人巧妙地避开颜色,只借雪花飘零的动态来形容黑暗的来临(“漂流”),合理又传神,且形成张力。

一首很不错的作品。祝福并问候星空。

 

————————————————————————————————

作品八:

《雪孩子》

-----寄给童年的一封信

作者:王谢

  

1

 

小朵:您好!

今夜,我在遥远的南方给你写信

北国的冬天,正飘着鹅毛大雪

你的笑容是冬阳暖暖的

雪地上刚堆了个雪孩子

就差放上红鼻子

你跑回家拿了个红萝卜来

雪孩子已经死在一个车轮印里……

你坐在雪地上忧伤地哭

 

2

这边的南方,没有冬天没有雪花没有火炉

小朵,我是多么想摸摸你那只小巧的陶泥手炉

是奶奶从土窑里挑出来

装进火红的栗碳温暖每个冬天的童心

夜里我睡在乡下的梦中

桃花树坐在木头床边

给我讲仿佛记忆中的故事

、、、、、、、、、、、

突然,老屋的门被风推开

一个清瘦白净的小少年

跑进来: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昏黄的灯光将他的身影拉长斜贴到墙上

耳边有声音说,他是你七叔

我并没有见过七叔

他的面目模模糊糊

奶奶说

我出生的那天只有他最开心

那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孩子

死在一个下雪的夜晚

他是被我爷爷一棍子赶出去的

就因为给我妈送了一碗肉丝面

从此我心里便记住了有个七叔

一个始终走不出寒冬的小小少年

如是我问:七叔,你冷不冷?

倾刻桃花树的花全落了

七叔不见了

什么也没有

 

小朵,家里人还好吗?

记忆里的妈妈能学北风呼啸狂扫尘埃

大山里有野兽张牙舞爪地哭泣  她孤独

门前那棵梅花树

大雪天开得格外幸福

妈妈,您为什么不是一棵花树呢?

那样的话,我就不是一个女儿  无忧

我出了门,两手空空

天上的星星向我眨巴着眼睛

黑夜里,屋象一盏盏灯笼

唉,家,这个笼子

我想把你提在手里行走

但是现在的家安静得象一栋空房子

爸爸和妈妈奇迹般好得象一对亲兄妹

 

小朵,你告诉我

池塘边边的杨柳儿在冬天被冻直了

你把它们的手指一枝枝嘎嘣嘎嘣地折断

责怪她们不给你编柳条帽戴着行军打仗

我握着嘴笑,柳条帽哪有花环好看

我才不做野丫头,我要做天使

可是到了春天

柳条儿伸出了临水的腰肢

我又想着自己也会有

 

小朵推开二月的窗户

雪花开满了整个清晨

我闻到有栀子花的香味在飘

是妈妈在七月戴着一朵洁白的栀子花

她最喜欢栀子花的香味

一到七月弄的家里象栀子花的香水瓶

我走到哪儿都能闻到

小朵,你就是一朵栀子花

天天穿一件白裙子

飘来飘去

我伸出手接住你

是风 一种看不见有手感的往事

是月 一种没有手感看得见的记忆

是雪 一种看得见有手感的虚拟

我把手伸出窗外,放飞一只白色的蝶

小朵,飞吧,你属于未来………

而我退回到过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a935cc0101arj2.html 

 

简评:

这是王谢的一组童话诗里的一部分,但它可以独立成章。我一直认为,诗人的智慧(如果诗人是有智慧的话)中应该包括一颗观察世界亲近世界的童心。童话诗的创作更体现了诗人纯净而明澈的心灵,我是主张多创作这类诗歌的,它将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更适合更可读的作品。只可惜现在创作童话诗的人太少了,而且前几天我还看到某大刊的“大编辑”在征稿启事中明确提及“不要童诗”,这让人很心寒。

推荐王谢这组童话诗,就是想让大家品一品,它们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是不是该属提倡并发扬的诗类?

一个成年人向童年的自己写了信,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显得荒诞。但诗使之可能,童话使之可能。童年与成年之间有了一个顺畅的“穿越”通道。在这里,诗人如鱼得水,追忆往事,亲情、友情、母爱、童趣……都在诗里得以展现。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时间似乎被忽视,却又似乎屡次被提及。最有趣的是,有些事是童年与成年共有的秘密,有些人却是单方熟知而另一方不得以见的。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什么不合理。不多说了,其中滋味,请诗友们自己品尝。

问候王谢!还是那句话:你有创作童诗的潜质,我看好你的纯净之心。继续加油!

替孩子们谢谢你。也替诗坛谢谢你!

 

————————————————————————————————

作品九:

瘦身经历或断想 

作者:非马

 

直到有一天爬上4楼

突然感到力不从心

臃肿的体态顺沿台阶

一步一个顿号

气喘吁吁如耕作之后的老牛

 

于是我逼自己下了一个

比重重的脂肪还要重的决定

减一肥

跟很多美体机构

签下很多美丽条约

跟很多形体大师或专家

讨教了很多知识练习了

很多姿势

结果依然如故

像一篇早已倒背如流的文章 

没有删节

 

日有所思 在暗暗的梦里

我幻化成了一个身着

华丽服饰的肥胖君王

挥舞肥胖的大手

号令天下

得意狂笑之间 一杆

长长的毛瑟枪

挑掛着很多像是

“南京条约”“瑷珲条约”“辛丑条约”

……的文夲

又强迫我签名

背后的长辫 祖传的毛笔

一笔一划之间 饱蘸着

屈辱与哭嚎

 

惊醒之后 大汗淋漓

厚厚的静之中 感觉

瘦身不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78c4870101by56.html

 

简评:

非马在博里称这首诗“饱受争议”,可见这首诗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认为它是一首不错的作品,表面上说的是个体的减肥经历,实际上是诗人一颗忧国之心。

心宽则体胖,肥胖大都与养尊处优相关联,这是诗人拿来运笔的角度。为避免诗歌的说教与生硬,他将个体的现实与家国的史实以“梦”的形式连结起来。正是这种切入,使得个体与家国相联系,因为管理国家也是如此,养尊处优则外患易生。恶梦惊悸带来“瘦身”效果,又形成新的寓意——生理上的强行减肥没有效果,只有忧国忧民,方能避免体胖之虞。

盛世常看前车鉴,“位卑不敢忘忧国”。醒已也好,醒世也好,总之这首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在写法上也比较独到,“断想”是成立的。问候非马,我还记得你的“墓志铭”,写得也不错。

 

————————————————————————————————

作品十:

触(节选)

作者:不等

 

眼球被迫移位了

光滑得陌生

但斑驳潮湿的思绪仍蔓延苔青的芽

年年更年年

即或一根指尖的陈旧

 

透明的大玻璃

将目光戳伤

逃不出的都是肥腻的环境

 

站在此时

回望过去

殇了山川也伤了如草的思绪

 

寻找那时的篱笆墙

可真实的喇叭花却换了装

摸着现在的弦彩

却摸着了如冰的世界

 

隔着坚硬的石头

你看得见我,我也看见了你

可手与手的温度

却如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4ebb60102e34a.html

 

简评:

不等是我早就认识的老朋友了,为人善良,谦虚,热情,我称她为姐姐。她擅长写词和小令,偶尔也写现代诗。她的诗大多与时节有关,与家人亲友有关。这首作品让我看到了姐姐一向的易感,同时也看到了她偶然生发的对现实的质疑,这让我很吃惊,原来姐姐的现代诗已经可以写得这么触及现实了。

这首叫“触”的诗,也是一组诗里的一部分,但也可能单独成章。这样的“触碰”,令人唏嘘。回望过去,人非而物也不是。“喇叭花”只是一个典型代表,喻指过去那些纯朴、单纯与美好的事物。而现今是怎样的状态呢?你很难寻找到它的踪影,到处都是“弦彩”,是伪装,是伪善,是伪美。最要命的是,“弦彩”之下“如冰的世界”和“坚硬的石头”,“手与手的温度/却如冰”,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姐姐,您的诗已经大好,在此祝贺一下,并问候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